【资料图】
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根基,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,而种子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媒介,振兴种业是我国要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。随着我国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层层加码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,种业竞争格局有望改善,行业集中度提升可期,机构认为,具有核心育种优势的龙头种企有望快速发展。
玉米大豆供需紧平衡 粮食安全“卡脖子”风险凸显
转基因生物育种是“必由之路”,也是“现实需要”。根据中国农科院研究,自给率越高,国内外粮食价格的联动性越弱。增加粮食自给可以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或提升单产,我国耕地面积较为稳定,1996年以来常年稳定在1.30亿公顷左右,为保证粮食安全,提升单产势在必行。对比中美两国的玉米和大豆单产可以看到,2021年美国玉米和大豆单产分别为我国的176.61%和176.98%,较1995年美国转基因商业化前分别增长31.77pct和34.00pct,中美两国的单产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。而中国农科院通过模拟发现,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应用可增产2255-2469万吨,基本可以替代2021年玉米进口量,转基因商业化或可在未来有效缓解国内粮食供给压力。
转基因技术壁垒雄厚 国际种业巨头三分天下
转基因作物快速推广,主产国应用率均已接近饱和。1)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增长迅速。转基因作物凭借其优良的性状在全球快速推广,2019年,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.90亿公顷,影响了全球超过19.5亿人,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9个,较1996年增加23个,增长迅速。201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CR5高达90.70%,其中美国占比最大,为37.55%。各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过程整体上均呈现先快后慢的态势,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996-2012年CAGR为33.37%,2013-2019年则为1.40%。2)多国转基因作物应用率已超过90%,接近饱和。截至2019年,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排在全球前五的国家中,转基因作物的应用率均已超过90%,其中阿根廷接近100%,美国约为95%,巴西和印度达到94%,加拿大约90%。参照国际经验,转基因产业化后,转基因作物或在极短时间内替代传统作物,如1996年美国正式引入转基因商业化,仅5年后,转基因大豆和棉花的应用率便分别达到54%和61%,其中转基因大豆应用率率先在2007年超过90%,之后稳定在94%左右;转基因玉米的应用率在2013年达到90%,之后稳定在92%-93%。
转基因技术壁垒雄厚 国际种业巨头三分天下
转基因种子产品研发周期长、费用高,技术壁垒较高。根据Phillips McDougall数据显示,从时间上来看,引入一个转基因性状所需时间为10年以上;从费用上来看,引入一个转基因性状所需资金约为1.36亿美元。转基因产品研发周期长、投入资金高决定了行业较高的准入门槛,因此拥有转基因技术的企业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护城河。全球种业集中度高,“并购潮”巩固寡头垄断格局2014年以来全球农业公司经营承压,为整合资源,种企巨头强强联合实现技术和资源的整合,国际种业市场迎来并购潮。
标签: